建国前后,中国人民解放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将领。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色,立下赫赫战功。不过,在1955年的军衔评定中,有两位颇具资历的将军未被授予大将军衔。他们分别是谭震林和王震。谭震林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的副政治委员,同时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人组的成员之一。他的威望使得他受到“谭老板”的尊称。进入1950年代后,他还升任国务院副总理。如果当时谭震林选择继续留在军队,那么他可以毫无疑问地被评为大将军。
王震的从军经历同样不容小觑,他是红军时期红六军团的政治委员,并曾在八路军中担任359旅的旅长。根据他们的这些经历,谭震林和王震都理应在开国大将的评选中入围。然而,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以及需要平衡党内山头利益的考量,王震的战友许光达后来被评为开国大将,而王震只能获得上将的身份。实际上,王震的经历和贡献要优于许光达。不论军衔如何,谭震林和王震在人民军队中的地位都不可小觑,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元勋将领,其影响力无法仅凭军衔来衡量。
展开剩余74%这两位将军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,那便是性情火爆,做事雷厉风行,对任何事情无所容忍。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,他们在军事生涯中难免与他人发生过摩擦。尽管如此,他们内心却都是正直而无私的人。王震是红二方面军及八路军120师等体系下的杰出将领,而谭震林在南方的八省游击队、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中担任重要职务。因此,尽管两人在战争年代之间有所接触,但却缺乏深入了解,也未能真正熟悉彼此的性格。
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组织需要,谭震林和王震之间的接触逐渐增多,二人之间的摩擦也随之而来,私交并不深。1955年,王震经历了一次胃部手术,身体状态不佳。次年,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,党中央决定将王震安排到农业部工作,担任部长一职。他在抗战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,心中充满自信,准备在新岗位上大展拳脚。然而,此时的谭震林已升为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,实际上是王震的直接上级。王震的工作需向谭震林汇报,但由于个人的工作理念差异,双方在工作中产生了一些矛盾。
王震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,时常不愿意听从谭震林的指示,而谭震林又一向以强硬的领导风格著称。因此,两人之间的合作过程屡屡碰壁,进展不顺。而更为棘手的是,谭震林认为王震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主持繁重的工作,于是在1964年对农垦部进行的工作分工调整中,王震被调离具体事务,成为名义上的部长。这一变动让王震感到相当失落和不满,心中对谭震林产生了更多的不快。
到了1967年,因“怀仁堂事件”,谭震林作为“三老四帅”之一,遭到重创,频繁受到批判。一些暗中企图利用王震与谭震林矛盾的人,想要促使王震在批判会上对谭震林加以指责,以此来加重谭震林的罪名。出人意料的是,王震面对这样的无理要求,只在会上简短而坚定地说了七个字:“谭震林不是叛徒。”此后,他对此事保持沉默,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当时在场的谭震林。会后,有些人因王震的沉默而愤怒地质问他,王震只是冷淡地回应:“主席都说了,老同志不能全打倒!”
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即便王震与谭震林之间存在矛盾,出于自保而批判对方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。但作为一位坚守信念的将领,王震并没有选择这样做。事实上,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站出来为别人辩护。在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上,彭总遭到严厉批判时,王震竟然在发言中称赞彭总是民族英雄,因为他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。这种与时事背景相悖的发言,深刻展现了王震的勇气和品格。时隔八年之后,他对谭震林的支持再一次体现出他的高尚品德。
然而,由于王震坚定不移的性格,他也因此遭遇了打击与迫害。纵使如此,王震因是毛主席的爱将,最终在领导的保护下脱离了困境,逐渐恢复了重要的领导职务。而谭震林则因毛主席赞扬他“没有阴谋,而是阳谋”,情况也明显好转。谭震林对王震当年为他仗义执言的行为深怀感激,时光荏苒,两人在晚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。真正的革命者,心怀宽广,互相理解与支持,才是永恒的真谛。
发布于:天津市